解放前的周口市,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商业、手工业发达的原因,各地的回族群众纷纷迁居于周口,或经商,或兴办手工作坊。据周口市志记载,回族群众迁徙周口起始于明隆庆元年(年),有盖、王两姓回民从万花集(今西华县李方口村)移居周口西寨。至明末清初,随着航运的发展,商业日趋兴盛,省内各地的回民来周口经商者逐渐增多,其中有怀庆府(沁阳市)的买、丁、白、杨、张、拜等姓,荥阳、禹县(今禹州市)的艾、巴、刘、铁、马等姓;沈丘槐店的庞、李等姓;淮阳的沙、方、苏等姓;项城南顿的马、刘姓及开封、朱仙镇、太康、封丘等地的其他姓氏回民也先后来周口经商。这些回民分布在周口的西寨、北寨、南寨的英雄街、创造街、仁义街、中和街、新阁街、后太平街、鲁班庙街、陈州街、清和街、界牌街、前张营街、后张营街、宁庄街和阎庄等地方,形成小范围的聚居区域。依据民族和宗教传统,凡是回民聚居的地方必须兴建清真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主要宗教活动场所,阿拉伯语称之为“麦斯吉德”,意为“礼拜之处”。清真寺不仅供穆斯林礼拜之用,还作为交流、聚会、庆祝节日、办理婚事、为亡人举行殡仪、排解穆斯林纠纷、举办民族教育、培养民族人才的场所。因此,阿拉伯语又将其称之为“哲玛尔提”,意思是“集中的场地”、“团体”、“社团”,一般汉语译作为“坊”。即一座清真寺为一坊,归属某一清真寺的回民,就属于这一坊的教民。周口的第一座清真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随着回民的日趋增多,至清末民初共建清真寺八座,习惯称“八坊”。作者以周口怀庆清真寺阿訇的身份,近日对这八坊清真寺进行了考查,走访了一些知情老人,查阅了清真寺的有关史料,现将这八坊清真寺的沿革概述于下。荥阳清真寺荥阳清真寺位于界牌街中段路东。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年),距今已有年了。据老年人回忆座谈,界牌街为荥阳一代的回族皮货经销商出售贩卖皮张的集散地,以马大清倡导携众共同捐资鼎力相助在此兴建了荥阳清真寺。老寺院就座落在界牌街中段路东,原有土地面积大约四千平方米,均有“大殿、讲经堂、水房”三项主要建筑,另有存放“它布”等杂乱物库房一所,院外紧靠一条太平车道的路,而寺院建筑物建在院子的东头。清光绪15年(即年),大殿等建筑迁到寺院西部,大殿为中国古典传统式的宫殿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四角风铃风拂摇摆,悦耳动听,大殿携带卷棚三间,宽敞明亮,举目透观,殿门木格雕棂,精刻细作,剔透玲珑;大殿上方望月楼巍严耸立,楼面穸棂四现,楼脊四角斗俏,楼顶葫芦、月芽宝瓶傲然乞立,直插天穹。北屋三间讲堂,西边跨套室一间连接水房四间。南讲堂三间与之咫咫相对相望,紧凑合理,清静肃穆,使人尤然望而生敬,敬而生畏,院内古柏遮日,池塘鱼跃,影路龙腾蛇越,交叉贯穿,与宫殿式的门楼合参,严然一座园林式的清真寺院。随着形势发展及行政区域的不断变化,界牌街开路东扩,寺院西部冲开达八百多平方米。清真寺东侧的一片土地也被原地区机械销售公司等有关单位占用。年“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寺院停止了宗教活动,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原地委、行署等各级领导的关怀重视下,为落实宗教政策,逐步归还清真寺大部分土地。年正式恢复了宗教场所活动。由于年代久远及历史变迁之故,清真寺仅以十余间破旧危房临时代用,为确保活动场所的安全,由社首穆子彬带领全体乡佬,紧急发动,全面动员,个人捐资,四方求助,于年8月26日动工重建大殿五间,上下两层为平顶楼房,楼顶平房上方建成四个尖塔,尖塔顶端有星月标志。于年4月完工,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年6月新建水房四间,附带锅炉房两间,水房外建走廊。室内配备设施全美,使用方便。年10月增建北讲堂楼两层,占地面积平方米。年秋,在水房西侧又新建女大殿四间,供女穆斯林礼拜用。该寺自恢复宗教活动以来的主要阿訇有:吕正良、何兆瑞、盖永祥、李海洋、马玉海、李新强等。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宗教政策,解决清真寺的自养问题,荥阳清真寺的社首们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求原地区机械销售公司等有关单位退还占用清真寺的房地产。引起原周口地区行政公署的高度重视,随成立了行署联合调查组,负责调查、落实荥阳清真寺房地产。年11月10日,行署根据联合调查组的调查结果,下达了《关于周口市荥阳清真寺与地区机械销售公司房地产纠纷调查处理意见的报告》,要求原地区机械销售公司等单位立即退还占用荥阳清真寺的土地,楼房的使用权和管理权全部归荥阳清真寺。怀庆清真寺怀庆清真寺,位于人民西路路南,东临宁庄,原有面积20余亩。该寺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近年的历史。当时正值康乾盛世,社会安定之时,周口由于水陆交通便利,万商云集,市场繁荣。时有黄河北岸怀庆府桑坡一带姓买、白、丁、杨、张、刘、拜等姓氏的回民来周口经商,为了谨守伊斯兰教的五番功课,便于宗教活动,在宁庄兴建清真寺一座,定名“怀庆清真寺”。历经几十年逐渐发展至清嘉庆十年(年)建成。至同治十三年(年)清真寺进行翻修。重建后的清真寺规模宏大、建筑宏伟、环境幽雅。头门是高大的牌坊式门楼,二门与头门相照,对应整齐。头门至二门之间有一条宽大的砖砌大道,路两边空地上栽种两排古松,翠绿峥嵘,庄严大气。二门以内有东廊房一排,院内建南北讲堂屋两座,西边有礼拜大殿与望月楼相连,雄伟高大,庄严肃穆。大殿北边是水房屋,这是男寺的规模。男寺南边有一拱形圈门与女寺相通。女寺建有北讲堂屋和女大殿。院内有月牙形花坛,清雅肃静。女寺南边是清真寺开办的志远学校,由花翎候补道丁殿邦任校长。有高小和初小各1班,后发展为4班(分为甲、乙、丙、丁班)。私办公助,以地方屠宰税款补助学校经费。开设课程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英语、图画等科。教师有韩超凡、马朝选等人。该校至抗日战争爆发后停办。宗教改革时期,寺内房屋场地被皮毛三厂占用。后皮毛三厂与皮毛一厂合并定名为周口市皮毛工艺厂。清真寺南院八亩多地也先后被陈州办事处所属砖瓦厂、石灰窑厂、综合厂、车马挽具厂及周口市政工程处无偿占用。年11月22日怀庆清真寺恢复宗教活动。年11月,清真寺重建男寺大殿、卷棚各五间,新建望月楼一座,女寺大殿三间,大殿屋顶铺设琉瓦带卷棚。年元月新建阿拉伯建筑格式水房屋一处,东西宽三间,南北深十间,上下两层,计四十余间。年5月,修建男寺南北讲堂各五间,女寺北讲堂五间。目前,寺内建筑功能完善,卫生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是回族教胞颂经、礼拜、聚会从事宗教活动的理想场所。该寺自恢复宗教活动以来的首任阿訇是窦庆品,现任杨少华。陈州街清真寺陈州街清真寺,位于颍河南岸,陈州西街路南,处于商业活动最繁荣的闹市区。是周口建筑规模较大,坊内教胞人口较多的一座清真寺。该清真寺始建于清朝雍正二年(年),同治元年(年)增建。原寺有两道门楼,大门和二门均为硬山如意式花门,分别建于清道光元年(年)和咸丰八年(年),灰瓦屋面,浮雕花脊,大门匾面为“达天俊路”四字。二门一间两层,前后出廊,廊深1.8米。一廊有屏风遮栏,上有匾书“来之去之”。前廊及后廊两侧有台阶三级。过二门楼是中院,东墙有月亮门,上书“道正明昌”。按清真寺建筑常规,应是座西向东,但此寺不临街,故设门朝北,此月亮门虚设,以应座西向东之名。戒墙位于中院之西侧,与月亮门东西照应,门相重合,为砖砌四柱三楼式。中门上部有龛,内雕“正大至中”,下又一龛,雕阿拉伯文,下开圈门,门两侧有对联,文曰:“归真齐趣清高路,履正共登广大门。”左门“何道”。右门“寻源”,戒墙里是四合院。大殿为寺院的主体建筑,由两个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中间有天沟相连,称为勾连搭式。前为硬山四檀卷棚,灰筒瓦覆盖,檐下柱头为单翘斗拱,柱下为青石鼓形柱础,明间是匾“天房圣地”,两次间分别悬挂“修道为教”、“诚信独一”。后为硬山式殿,灰筒瓦覆盖房顶。正脊两端有龙头大吻,中有宝瓶,明间有清雍正元年八月悬挂的匾额“无极之真”,有数副对联分别是:“缅怀前人今何去谁能例外反复想亟应绝叹”;“坚信后世永久存自然规律善恶分勿庸废话。”“朝着日出石观天河,星转斗移,年年中秋,月月十五,明日悄悄渡,谁主沉浮?真主独一,造化万物,古圣天经,世世传颂,代代拜读,圣贤辈辈出,功贯今世”。另有一对联为:“无中有,有中无,真有无像;主非形,形非主。主形无疆”。女大殿三间配出厦。二殿前后交相辉映;南北讲堂各三间,北讲堂门有对联为:“学富东海,丰彩照人。问多事不愧师资;经贯北斗,才华横溢,化雨露雅看教幕”。这些匾文和对联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概括性强,把《古兰经》和圣训的内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把伊斯兰教知识和对真主的赞颂雕刻在广大回族群众生活的宗教活动场所,以汉语形式向回族教胞宣扬伊斯兰教文化的作用。南北二讲堂为硬山式灰瓦屋面,带前廊,系咸丰年间建,为讲授经书、斋戒时用。男女大殿中间有—望月楼,该望月楼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年)是伊斯兰寺院中特有的建筑,重檐歇山式屋顶,浮雕花脊。供阿訇斋月观月时用。寺院内栽有梧桐树和古柏树,环境幽雅,建筑古香古色。“文化大革命”期间清真寺遭到破坏,望月楼等建筑被毁掉。年后,政府认真落实了宗教政策,清真寺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现寺大门是八层高的大厦,门庭东西宽5.5米,南北进深19米,楼顶建有6个尖塔,中有圆顶,上有星月标志。寺内北讲堂是三层楼房共42间,东西长56米,南北深8米。南边水房屋是两层楼房,底上15间,东西10米宽,南北25米长,下为水房、上为会议室,样式新颖,宽敞华丽、楼头尖塔、圆顶、星月标志闪烁发光。寺南边是女学,女学内有东屋四间供女阿訇居住,南屋五间是水房屋。西边大殿三间带卷棚,东西深15米,南北长11米。男寺西边是正在重建的阿拉伯建筑格式的大殿,上下两层,南北长30米,东西宽24米,33层台阶高,2米出檐。全寺占地0平方米,建筑面积多平方米。可以预见新大殿建成后,陈州街清真寺将以一个环境优美、建筑壮观的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该寺自恢复宗教活动以来的主要阿訇有:郑长义、买荣禧、白正涛、陈献堂、吕金虎、马玉海、马孝顺、马超麟、杨怀江、王俊、马正全等。东大清真寺东大清真寺,俗称东老寺,位于沙颍河北岸,小桥街以东,后太平街与东中合街之间。又因该寺北30米处原有土地庙一间,瓦垄间每年生有旺盛的韭菜,而又得名韭菜庙清真寺。清真寺始建于清顺治十六年(年)后几经修建。至19世纪40年代,清真寺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寺内有大殿、卷棚、望月楼、水房、南北讲堂、女寺、伊斯兰学校等,寺院占地面积多平方米,院内有古槐一棵(现仍存),水房前有三人合抱的大皂角树一株(年伐掉)。年清真寺被毁,望月楼拆除,大殿改作它用。年,老寺和同志寺合为一体,改名为河北清真寺。年因形势需要,老寺和同志寺分开。近年来,由于到寺礼拜的回族教民不断增多,原来的大殿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每逢开斋节,大殿和院子都容纳不下,经全体回族群众研究,确定重建东大寺。新建的清真寺大殿建筑面积平方米,耗资92万元,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礼拜用的大殿,下层为男女水房及备用拜殿。从东边望去,两层玉石栏杆托起一座古色古香的卷棚和大殿,精美的彩绘把整个建筑妆扮得金碧辉煌。宽广明亮的大殿可供多人同时礼拜。从西望去,两座高耸入云的尖塔分列在巨大的宝鼎两侧,气势雄伟,叹为观止。该寺曾在清末创办过宁远两等伊斯兰小学,由镇绅杜金章自捐房舍,与高俊德、杜长春、方耀先、庞赞宸、李学义、庞麟阁等各损资二百缗创办。年该校改名为周口伊斯兰小学校。年抗战胜利后,该校经费由淮阳县教育局拨发,至年春停办。该寺自恢复宗教活动以来的主要阿訇有:李子海、丁凤林、马存喜、沙秀峰等。同志清真寺同志清真寺,位于后太平街,始建于年,原占地面积十亩。由数十位志同道合的教民,出资出力,筹建了该寺,故名同志清真寺。年清真寺被迫关闭,寺内房屋相继被工厂占用。年,清真寺得到恢复开放,在全坊教民的共同努力下,清真寺得以维修扩建,建有北讲堂、教长小院、大门楼、女学、水房等。年,在寺内经济薄弱情况下,寺管会大胆设想,发动群众向八方求援,在广大回族同胞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下,清真寺扩建了大殿,使大殿西进4米,又加盖北讲堂,整修了女学。重修后的清真寺布局协调,建筑有序,结构严谨,整齐划一。前院有大门楼,共分上下两层,上层三间供教学和开会用,下层五间,中间走道可通行中巴汽车,两侧各有房屋两间,中间两间东西门户相对,两侧各有一间。其顶层设置圆形尖塔三座,中间大型尖塔,中央立杆上端一弯弯新月熠熠生辉,大门外上方铸有金光闪闪的“同志清真寺”五个大字,气势磅礴,雄劲有力,格外引人注目。进门后西南角有一独院,专供教长眷属居住。院内房舍7间,是寺内的一所小天地。独院北侧为礼拜大殿,占地面积平方米,古式建筑,看上去庄重典雅,肃穆大方,其明柱和房檐均用绿漆涂就,上书金黄色《古兰经》选文。相对礼拜殿东侧设水房五间,室外用白色涂料粉饰,上面用绿色书写阿汉对照《古兰经》文,四桩明柱又书写中文楹联两幅。东西建筑绿白相映,闪亮醒目,色调鲜明。水房外两棵桂花树,每当国庆节前后,满树金花,香气袭人。往后去北讲堂平房五间,中间三间为客厅,左右两耳房,南北相对,供寺管会办公用。室外花坛两座,内植优质宗稆两颗,院内形态各异的松柏在八棵铁树盆景的衬托下,多姿多态,异彩纷呈。院内四面墙壁上悬挂着持久的标语牌,内容选录了《古兰经》、圣训、格言、警句,让人读后生感,沁人肺腑,使人们阅后流连忘返。东北角有一女学(也叫女寺),院内西侧为女礼拜大殿三间,东侧水房三间,东屋讲堂三间。院落虽小而秀丽,可称其为小巧玲珑,相得益彰。后院北侧有一座三层楼房,每层10间共30间,北面有大型生产房16间,另有东屋四间,北屋10间,门面房子三间,该房子大部分租赁。该寺的历任阿訇分别是马忠廉、白希宽、白凤平、王宝周、盖兴运、李传霖、李广志、苏训法、李子海、马孝顺、丁景全、丁祥云、王胜利、何兆瑞、郭胜辉等。河西清真寺河西清真寺位于三川交汇、三岸鼎立的贾鲁河西侧,南临颖河,故名河西清真寺。河西清真寺,又名西寨老清真寺,是周口第一座古老的寺院,它始建于明万历四年,即年,原寺占地面积4·5亩,位于两河交汇处,距岸边米,位于今河西体育场南端滑冰场上。是当年西寨回族同胞聚会的宗教圣地。老清真寺正门在寺院东南角向南开,距东围墙五米许,大门前有一约15米方形小广场,门楼挑檐下,门楣上楷书“清真寺”三字。寺门楼是三间敞开式小瓦房,中间是过道。门楼西侧有三间讲堂屋,后遭兵匪烧毁。进入寺院,右侧有两间东屋,是用来存放丧葬用具和其它物品的,距东屋北墙二米处,有一东偏门,以方便礼拜人员的进出。从门楼往北有一条1·5米宽,约30米长的砖砌甬道,直通北讲堂。讲堂是砖木结构的小瓦房,宽敞明亮,除用作讲经外,也是本坊社首议事的所在。讲堂屋与寺门楼都是座北朝南,同在一个中轴线上,只是讲堂屋多一间西暗室,乃阿訇居室。甬道西十二米左右,到月台边,构成一个齐整的正方形院落,古式建筑的大殿,坐西朝东,长约17米,宽八米,墙高11米。整个殿宇拔地而起,高高耸立,宏伟壮观,在周口古老的高层建筑中,可列榜首。大殿的南北西三面是大砖墙体,砌工细腻,灰缝平直,数百年来毫无动迹;东面是全木结构,棂子门、棂子窗镶嵌在木柱上,门窗上下采用木群板,精雕细刻,玲珑剔透。整个殿内铺以木制地板,坚实稳固,全部涂以绿色油漆,大殿显得庄严肃穆。大殿层架是全木结构,用三排十二根高粗坚实的木柱支撑,每根柱下立青石柱础,柱础高半米左右。梁架为三层垛子梁,柱梁以红色油漆,梁在柱上的接楔点,高低有别,错落有致,构成一个整体层架。数百年来巍然屹立。殿顶用小瓦扣砌,极其坚固,用古建筑中的大脊压顶,高近一米,殿顶中央装一宝瓶,用四根铁索制动。相传宝瓶内装有宝珠,夜间发光,后被人盗走。宝瓶上方装一根铁柱,顶端有伊斯兰教教徽,有防雷避电功能。整个殿顶无飞檐挑角,也未安装人畜鸟兽,柱梁也无雕龙画凤,这与伊斯兰教的信仰和民族习俗相关,但其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屹立在两河岸边,恢宏壮观。大殿前有一土台,名曰“月台”。南北与大殿齐,东西八米余,东面和北面各有台阶上下。东南北三面用青条石和大砖砌成,青条石和大砖高低各半,其台顶和东南北三面花墙用大砖铺砌,花墙除防护安全外,并作为甬道进入大殿及演习武术之场地。开斋节时因人多,用此场地进行礼拜,为大殿的附属建筑,起点缀作用。大殿北侧,相对有七间水房,小瓦扣顶。房内有一眼井。水房与礼拜殿相隔十米余,自然构成北偏院,有一朝北的后门。北偏院是进入后院的通道。后院有一片柏树林,树高参天,既是景观,又是避暑胜地。年,因兴修大闸等水利枢纽工程清真寺被拆除。年国务院号文件下达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民族政策得到落实,在原清真寺旧址的西北约米处,新划土地,经广大回族的共同努力,重新建立起新的河西清真寺,年落成。广大回族同胞又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新建的河西清真寺,殿堂面积平方米,配套建筑和附属建筑面积平方米,全坊覆盖居民约户,总人数近万人,平时礼拜人数达近百人,聚礼和节日可达——0人。河西清真女寺(又称女学),始建于年,后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河西回族群众采取多渠道全方位募捐集资和借贷,筹集资金近30余万元,于年2月份正式动工修建,于2年5月份竣工。新建女寺占地面积.50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是原来的2.5倍,框架结构全部两层,楼顶上高高地耸立着三个尖塔,尖塔上不锈钢的新月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整体造型雄伟高大,宽敞明亮,全部采用吕合金门窗,磨砂玻璃,不锈钢栏杆,使人感到既朴素又大方,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合理、功能齐全,集宗教活动与教学为一体,既是礼拜的场所又是学习的场所。每天女穆斯林礼拜的近百人。近10年来,一些国外朋友如;沙特阿拉伯、埃及、巴基斯坦、马来西亚、伊朗等国家的外宾,来该坊参观、访问、进行学术交流,使河西清真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该寺自恢复宗教活动以来的主要阿訇有:方瑞德、苏训法、李富鹤、王耀光、马正全、李尊祥、马军、孙耀强、孙继增等。天房街清真寺天房街清真寺,始建于清天聪四年(年),原占地面积6亩多,有房间五十余间,其中有大殿六间,北讲堂屋七间,东讲堂屋八间,水房四间,大门两间,其它房屋20余间。其中大殿由琉璃瓦盖顶,上有吞脊滚兽,青色琉璃宝瓶装饰在殿顶正中。大殿四周的墙面,接缝严密,青白分明;殿前有抱厦罩护。显得典雅肃穆,古色古香。整个寺院建筑格式独树一帜,布局严谨,合理、朴素、典雅,院内苍松翠柏,绿树成阴,安静、优美、古香、古色,是豫东为数不多的一坊大寺。民国元年(年),由当时清真寺阿訇和穆长清、穆静修等社首发起,加上好义乐捐的商人赞助,在清真寺创办了回民子弟小学——惠远小学。学校有房屋30余间,班次不多,后因时局变化,该校于抗日战争爆发后停办。在惠远小学开办的数十年间,约有余名回汉族学子,在幽静的清真寺院受过启蒙教育,至今仍有不少人健在。天房街清真寺原有女寺一座,始建于年,有大殿、讲堂屋、水房、大门等房屋二十余间。大跃进的年代和“文革”时期,天房街清真寺遭到了严重毁坏。清真寺的房屋相继被造纸厂、酱菜厂、消防队、公安局等单位占用。其中水房、讲堂屋、八角厅、女学等主要建筑先后被公安局强行拆毁,清真寺残垣断壁,几成一片废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重新得到贯彻和落实。年,本坊回族群众积极走访、多方联系,要求公安局归还寺产。后经周口市人民政府认真调查研究,决定由周口市人民政府拔给天房街清真寺建寺资金30万元,再由川汇区人民政府解决建寺地皮一块,另建新寺。此事正在进一步落实中。明善堂清真寺明善堂清真寺,位于川汇区河北老街,紧靠贾鲁河东岸,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年),占地面积4.5亩,有大殿三间,讲堂屋五间,水房七间,大门一座。清真寺在三义街、德化街有门面房屋20余间。女寺创建于年,有房屋10余间。年8月发水时,位于河沿的清真寺部分房屋被冲毁,后来扩宽河道时整个清真寺被拆毁。寺内其它房屋也先后被人和办事处、伐门厂、公安局等单位占用。
赞赏
长按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合适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做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uikouzx.com/zkly/11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