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口市区,如果你停下快节奏的生活,在滨河路上驻足俯视、在沙颍河中州大道桥上向西眺望、在二板桥上漫步,就会欣赏到周口八景之一——滨河渔唱。
这几日,周口晚报记者在沙颍河与贾鲁河交汇处看到,偌大的河面被微风吹起了层层涟漪,几条小船飘荡在水中,乍一看,这风景似乎很平常,但细品之后,却感到别有风味。
贾鲁河与沙颍河汇合处,也是鱼群聚集处。每天东方微明,渔人划着柳叶般的扁舟,在风波烟雾里穿梭,举网得鱼,或鲤、或鲫、或鳜……渔人辛劳一天,卖鱼买米,趁便沽些老酒,三杯下肚,叩弦而歌,其声悲惨婉转,听之使人涕下。天上繁星灿灿,港湾渔火点点,俨然是一副绘声绘色的江南渔乡水墨画儿。这是周口文人对滨河渔唱的描述。
滨河渔唱带着对美景的期望,周口晚报记者踏上熟悉的路径,用心去探寻周口八景之一——滨河渔唱。经过一番探寻,在贾鲁河与沙颍河汇合处的二板桥附近,周口晚报记者发现,数十年过去了,史料中描述的有关滨河渔唱的自然环境变化不大,河水依旧如碧波荡漾,泛舟捕鱼还在美景之中,悄悄变化的是滨河渔唱的意境。或许记录滨河渔唱的文人墨客,对美景和渔人生活的感悟,是对当时人们生活状态的记录。通过请教在贾鲁河岸边遛弯的老人,周口晚报记者对这里当年的景色和渔民的生活状态有了一些了解。老人说,当年,贾鲁河与沙颍河交汇处附近,有大小码头数十个,往来商船、货船络绎不绝,各种商品在这里集中交易。附近渔民依水而居,以船为家,白天捕鱼,夜宿船上,随鱼群迁徙。
谈起以前的渔民生活,发出一声叹息后,老人才缓缓道来。当时,一些人因为没有土地,不得不以捕鱼为生,还有一些人年轻时从事漕运生计,从小伙计干到“老把头”,上了年纪后不愿再大江南北地漂泊,但是多年的水上生活,离开水已不习惯,所以选择做渔民。渔民的生活飘忽不定,遇到洪水季节,更是生计艰难。“渔民最痛苦的是没有根,一辈子漂泊在水上,谁不想有个落脚地儿,过上踏实日子。当年,这一片到处都是木船,多的时候上千条船沿河停靠。渔民做饭时,炊烟能沿河绵延几里地。”
在周口的特色小吃中,水煎包、黄焖鱼、焦鱼汤等都带着渔家文化气息。水煎包,别名“不翻”,特点是一次成形,取的是行船不翻的意思。黄焖鱼和焦鱼汤更是和渔民有着密切联系,没有渔民捕获的新鲜水产,哪里会有这两道美味佳肴。
当年捕鱼有没有渔歌?老人摇摇头说,当时的生活很艰苦,哪有什么娱乐节目,只有有钱人才会到街上喝酒、听戏,一些渔民在收获好的时候,会炒个菜,打壶酒,借着酒劲儿吼上两嗓子豫剧。
时间就像流淌的河水,数十年过去了,渔民对生活有了新的寄托。“现在哪儿还有指望捕鱼过生活的人,现在的人捕鱼只是爱好。”老人笑呵呵地告诉周口晚报记者,“我最近腿脚不好,以前有空的时候,我也会拿着网到河边,捕上几网鱼。”
站在沙颍河与贾鲁河交汇处的岸边,
美景尽收眼底,河水在脚下潺潺流淌,
眺望远处,
河流如同点缀在城市中的一条玉带,
令人心旷神怡。
作为周口八景之一的滨河渔唱,
逃过了被历史淹没的命运,
依然存在。
河还是原来的河,
景还是原来的景,
只是景中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更多精彩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