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周口新闻
周口美景
周口美食
周口旅游
周口习俗
周口文化

周口八景普济钟声颍河北岸,普济室内

周口市沙颍河南岸新街北侧河堤上,以前有一座宏伟壮丽的普济寺,寺内僧人每日敲钟3次,每次响,钟声清越,三镇可闻,成为远近闻名的周口八景之一。据介绍,普济寺建于明正德二年(年)。当时,周(家)口沿河有码头渡口22处,水陆寨门41座,镇中街道条,外省商界会馆10座,清真寺8座,各类大小庙宇50余座。普济寺就是众多寺庙中的一座。可惜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普济寺被拆除。

普济寺佑一方平安

10月13日下午,在周口市政协文史专家王羡荣的带领下,周口晚报记者来到沙颍河与贾鲁河交汇处,看到许多市民在河堤上锻炼身体。王羡荣介绍,沙颍河与贾鲁河交汇处河堤西侧,就是普济寺原址。

“普济寺的钟声穿透力很强,能引人遐想,发人深省。”现年81岁的王羡荣说,他小时候就居住在普济寺附近,去普济寺玩耍是他儿时最大的乐趣。

普济寺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约20米,建筑面积约平方米,正殿供奉着3尊白玉石菩萨像,左右偏殿供有十八罗汉塑像。普济寺的院子里有一口大钟,高约3米,钟口直径约1.5米。正如其名,普济寺普度众生,默默地保佑着一方百姓的平安,是百姓的精神寄托。每逢初一、十五,普济寺更是热闹,人们争相来此上香,求菩萨保佑平安。“儿时,每到放学和周末,我都会到普济寺玩耍,那里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王羡荣说。

王羡荣回忆,普济寺僧人不多,只有3个人。僧人每日敲钟3次,每次响,钟声清越洪亮,夜静时数十里可闻。正殿楹柱上,有清初举人杜耀德题写的对联,文曰:“灵毓颍川潮,历五十三参奥义,众生普度;唤醒尘世梦,听一百八杵钟声,大地同闻。”

对于钟声为什么是响,周口晚报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有两种解释。其一:撞钟响以应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之数。其二,因为众生界有种烦恼,撞一下,解一个烦恼,从而获得吉祥安乐。

普济寺依“山”而建

王羡荣介绍,周口市川汇区原来有个“磨盘山”,位于沙颍河南岸新街北端河堤处,是一个码头。

早在年前,周(家)口的水系是个“十”字形河道,沙颍河南岸的新街原是一条与贾鲁河相通的河流,由于年久淤塞,干旱时无水,汛期到来时,淹没大片良田。明嘉靖年间,有人将此河填平,建一码头。由于是土码头,每到汛期,此处易决口,商水、项城、沈丘等地的广大农民深受其害。清朝时,水师赵提督(商水人)奉命加固该码头。他用石磙作地基,用青砖砌河堤,用石磨砌成坚固台阶。之后,赵提督又在码头上筑起一个寨门,上书“普济门”3个大字。本来就已高出地面的码头,加上这些建筑物,显得更高,远远望去,像一座小山,群众形象地称它为“磨盘山”。

王羡荣说,听祖辈讲,磨盘山码头附近,在明朝前,是一片荒村野渡,属于附近村落的耕地边沿之区。殆至明初,附近农民为交换农副产品,在沙颍河北岸、贾鲁河西岸依寨结庐,形成自然墟集(双日集),名为永宁集,该集归属淮宁(淮阳)。明永乐初年,沙颍河南岸商水所辖子午街(现川汇区老街)北头又成墟集,与北岸永宁集对应成市。

“恶僧”传说流传至今

关于普济寺的传说有很多,流传最广的是普济寺“恶僧”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前,周(家)口的评书艺人经常讲这样一个故事:“周口有座‘磨盘山’,‘山’上有个普济寺,寺中有个恶僧(普济寺主持僧),常要香客财礼。山下有两条大河(沙颍河、贾鲁河),河边有一水贼名化德亮(摆渡人),他霸居河口,向过往行人要买路财(渡河费),吓得行人不敢从那经过……”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磨盘山码头进行了两次拓宽加固,石磨已不复存在。后来,由于河道淤塞,水位下降,漕运在周口逐渐消失,磨盘山码头也被人慢慢遗忘。普济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被拆除,普济寺清越的钟声也随之消失。

更多精彩

欢迎







































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北京比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uikouzx.com/zkwh/13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