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记者在郸城县胡集乡产业扶贫基地双龙健制衣有限公司看到,生产车间一片繁忙,员工中有不少是贫困户,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稳定脱贫。周口市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全力打造“贫困户身边”的产业扶贫项目,让贫困户在家也能走上致富路。目前,周口市已建立产业扶贫基地个,实现3.02万户11.19万名贫困人口就业。
小额信贷保基础
郸城县胡集乡犁铧张庄村的杨秀英老人一看见记者就打开了话匣子。杨秀英老人说,她和老伴用5亩土地入股能收入元,老两口在文一的果园当工人,一年也有两万多元工资,再加上分红,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
老人口中的文一就是毕业于复旦大学的王文一。年底,王文一创建了郸城县万丰源农业科技园,创新“公司+基地+贫困户”经营思路,通过签订扶贫带贫协议,享有贫困户的小额贴息贷款。政府规避了扶贫贷款的使用风险,企业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目前,王文一对接户贫困户,带领他们脱贫增收。
周口市通过政府设立风险补偿金,产业扶贫基地与贫困户签订扶贫带贫协议,将贫困户享有的3万至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资金和到户增收资金集中注入基地,产业扶贫基地按期还本还息,政府按同期银行基准利率给予贴息,产业扶贫基地每年年初给予贫困户不低于元的分红(本金保持不变),实现了贫困户与企业的“双赢”。
扶贫车间增收益
“这在家门口打工一个月还能挣多元,家里的啥事都不耽误,走着就来上班了,俺现在很快就能脱贫了。”在苏州灵山服装厂沈丘县郭营村扶贫车间,赵留勤兴奋地对记者说。
赵留勤是沈丘县刘庄店镇郭营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婚后一直在家照顾老人、孩子,不能外出打工,也没有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今年5月,苏州灵山服装厂郭营村扶贫车间投产后,她就来到这里打工,借着产业扶贫的东风,踏上了脱贫路。
周口市利用空闲地、闲置厂房、废弃教室等场所,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贫困村增设加工点、扶贫车间,增加就业岗位,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转移就业,切实增加收入。
“巧媳妇”工程延链条
景富织物有限公司负责人感叹道:“以前,我们生产朝拜巾都是在厂房里加工,遇上旺季订单多的时候,工人根本忙不过来,企业发展遇到瓶颈,‘巧媳妇’工程真是帮了我们企业的大忙。”
商水县景富织物有限公司的大半职工都是贫困户和留守妇女,“巧媳妇”们既可以在厂子里干活,还能领货回家干,不但方便了贫困户,也对企业发展有利。
据了解,周口“巧媳妇”工程采取的是“公司+订单+定点+农户”加工经营模式,引导项目订单优先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延伸加工链条,使贫困户在家增加务工收入,帮助留守妇女在不耽误农业生产和照顾家庭的同时增收致富。
“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就要狠抓产业扶贫,我市计划每年打造个以上的市级产业扶贫基地,每个基地至少带动户以上贫困户,到年实现贫困人口产业扶贫全覆盖,建立产业扶贫基地与贫困户之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为贫困户持续增收提供保证,确保走出一条脱贫路上零风险的路子。”周口市委书记刘继标说。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