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中的脉络传承,有些门派是以拳谱的形式记录下来,历代增补,交由德高望重或者老师认为比较可靠的人保存修订以延续下去。小说中讲由掌门人保存拳谱和继承绝学身的基本是捕风捉影,和真实差别较大。还有一些比较保守的门派,加上本门的人学问有限甚至有些不读书人继承下来,这些门派一般都是口传心授,不著文字。有些门规则硬性规定不准立文字,否则就开除门墙。(黄百家《内家拳法》有记载,黄本人学松溪派内家功夫,后被其师发现他把学习后的东西做笔录,之后再也没得到师传的内容。以至于乡里遭盗贼,黄竟也仓惶遁逃。这也是比较代表的例子。)周口心意拳作为一门流传来年的回族教门拳法,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但是自笔者学拳为止,仍然都是师传口诀和历数先辈的师承,而后传以拳法。而这些传承都是有据可查的,“咱这个拳在周口扎根以后,可以说辈分没有乱。不管他河西的练家也好,咱们河南的练家也好,都是一股脑从买壮图和李海深下来的”,[20]杨彦涛先生的话证明了传承中的大致脉络的清晰。当然也有特别属于回族的教规。这种情况,大概在0年以后的新世纪才有所转变,不然,今天我们进行的口述历史作业便没法进行。笔者在以前的亲历事件和做口述历史的采访中,历阅了不少国内和香港、台湾,甚至国外来访者被拒之门外,以及一些拳师自称不懂拳法的保守托辞带来诸多尴尬事件。鉴于此,随着大家对传统武术观念的转变,以及老一辈武术家的离世,我们以口述历史的方式来整理老辈人的技艺实是尤为迫切。
九十八岁的陈宪堂老前辈原本是周口一个清真寺的阿訇,也是笔者的师爷。他家世居周口的河南岸的三联坑界牌街。练武不辍至今90余年,论辈分在当今心意界特别是周口一带实属最高。当然其功夫也是卓绝不斐。“咱河南的陆和捶(本地方言简称心意六合拳为陆和捶),练的是疾步快打。那些大张大开的捶把(心意拳单式简称),实战时比不上咱们的防护和能合住劲。我的老师是袁洪亮。买壮图老前辈传给了河南的袁长青。袁长青就是和山东马永贞在怀庆府清真寺比武的我的师爷”,“我在袁家练了三年,后来又学很多老师的东西。我会的多,你问啥我都给你说。比如李海深在买壮图后边又一次传艺给袁长青。袁长青把技艺都教给了他的弟子,号称周口十三太保。袁师爷的徒弟中出名的有十位,袁洪亮,买金奎,买老治,陈金波,陈金聚,马金教,马存典,杨树田,白全忠,马言才等。我是跟袁洪亮学的”。[21]在老人的家中,他兴致勃勃的讲述自己的学拳历史。当然陈宪堂前辈讲述的是周口河南岸的心意拳传承脉络,也大致勾画出整个河南传承的轮廓。河南的疾步小架心意拳就是在这些人的基础上传承开来。比较遗憾的是,陈老前辈没有一个传人,只是有人找他串点东西,或者临时学拳,来过几次。将来老人一旦离世,所学内容丢失不说,那时的场景内容将无人晓得不复存在才是最大的损失,所以以口述历史的作业方法进行保存急待进行。杨氏英语学校校长杨彦涛先生的讲述很大程度上是对陈的补充,“咱们三联坑以前是武风很盛的,你譬如像袁长青教的场子,还有方老文就在界牌街教的,教出很多弟子。于化龙老师也是袁的徒孙嫡传。”[22]杨的功夫以短、毒、快著称。他跟其族兄杨国胜学过,后常年跟随于化龙先生学艺。杨国胜因杨保太的介绍入马言才门下学习河南疾步心意拳法。并且杨国胜跟别的老师如马孝勇等很多老师学拳,可以说对拳法三味的体悟周口无过其右者。他曾经遍游全国专访心意拳家,对于各地心意拳状况甚为了解,在追本溯源的过程中得买壮图孙子买清选和重孙买贵生的指导,并印证了买家传的武艺也是疾步小架。[23]杨彦涛详细的讲解了心意拳在河南岸的传承情况,在河南岸比较活跃的有陈金坡,陈金具以及马存典和马言才。买金奎武艺最为精纯,可惜后来因为打抱不平家中无法待逃到武汉,并在武汉立脚成为武汉心意拳的开创者。[24]
杨世贤说陈金坡和买金奎又教了陈金具的儿子陈斌,目前周口心意拳协会和研究会长买西山虽然跟他二爷买金奎学,但跟陈斌学的时间比较长。陈斌武艺在周口无人出其右,因其一生眼高并在解放前盗富济贫所以只传了马挺扬,买西山和张胜利。张胜利按辈分是其外甥。马挺扬在陈斌病逝前时候十六个月多,所以得其技艺者是杨。[25]
在我跟随张胜利、买西山学拳的时候,张说因他是陈斌的外甥所以得了真传。买则说自己是大弟子,周口心意拳协会会长,担大梁是首要的。这些和杨世贤先生所说有出入。也可见传统武术传承的一些弊端。
作为口述历史这一研究领域的新范式,和访谈法等一些方法有诸多相近。可是它的工作量以及对于历史的记录和还原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但是,也因此带来了极为繁重的工作量。这在我们整理口述历史资料时就是挑战,比如,我们多次采访某一拳师时重复的内容无法避免。多个拳师的口径基本一致时,对原本历史是一个真实的还原所做重复工作却无法避免。譬如其他采访的拳师马孝亮,杨保太,张胜利(张子斌)等老师的录音录像和拳谱资料,便多有重复处。中间亦有不同处,张子斌老师称因为是亲戚关系得到陈斌的全部真传。但是传承体系大体是不错的。马孝亮老师师承其四爷马存典,但是他四爷马存典跟随袁长青学艺的同时私下跟人称四麻子的豁鼻子马四学艺。这个后来在笔者的采访中,确实也证实如此。豁鼻子马四是买壮图的弟子。杨保太是马言才的弟子,马言才和马存典一起私下跟豁鼻子马四学拳,明里仍然是袁长青的弟子。尽管杨保太也是周口的回族传承者,可是他忙于自己的生意,所以拜访他就比较难。在上海的心意拳大赛上,他为笔者讲解了自己的师承:“我是马言才的弟子。也是大徒弟。老头子对捶谱的掌握比较老到。所有的捶把都能按谱诀上的要领演练。”
在采访所有的老师中,大家都毫无疑义的认为,河南岸的心意拳是由买壮图和其表弟李海深传给袁长青后,在河南岸生根发芽的。但是,由于过于保守,致使这脉传承的脉略不大使人知。直到河西岸的一些前辈在全国显名立万,赢得了许多海内外的拳家和爱好者去周口学习、拜访,才使得同诸在了解河西心意拳的同时,晓得在河南岸还有一脉比较重要的传承。笔者在拜见过所有的河南岸心意拳家后,也都得到了诸位老师的指点。有些本身就是笔者的授业恩师。如杨彦涛、马孝亮、张子斌。陈宪堂、杨世贤则是笔者师爷。其他则为笔者的师叔伯辈。如此,一方面使得本次的采访资料搜集较为全面,另一方面保证这次口述历史的作业资料详实、真确。
二、河南岸技术体系调查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梳理,我们可以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周口的心意拳体系有两种。一种是在河西岸流传的过步大架技术,一种是河南岸相对保守的疾步小架心意拳体系。前者的传授相对较广,现在流传于上海、安徽及至香港、美国等地的拳法基本上都是以河西的为蓝本的。而河南的则相对保守的技术传承使得他们的拳法很难说得上有所发扬,有些只是听说过有这样一支心意拳的传承存在。我们做周口心意拳的技术体系时仍然遵循口述历史的严格作业方法,要求在亲历者、当事人、知情者那里了解历史的真相,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历史的信息,最重要的载体,一是记录历史的档案,一是亲历者的记忆。[26]我们试图通过这样的研究范式,为中国武术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写作模板。从而,更进一步的研究中国武术的内涵及外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无法得知真实的中国武术情况。通过亲历者、当事人或知情者还原出的武术传承本貌,为我们从事最新的技术发展也可提供更大的吸取内容。客观地说,如今的武术发展技术上来说,还不一定说是超越了前人。某种程度上很可能是倒退或者说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真理?我们都无法给预定论。这样我们只有尽量的先保存下来这些东西,也可以说是“同情的理解”。[27]对于周口心意拳技术体系的整理,我们也秉承这个原则。然而,对于武术来说,以动作即肢体语言来表达的学术体系,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仍然会存在一定问题的。比如一个动作下来,尽管描述的再详细,仍然不如照片或者录像直观。如此,保存口述历史作业的录音录像极为重要。以便相互参照。
陈宪堂老人今年98岁了,第一次给他录像时是7年。那时他96岁,在演示动作后,讲解内涵:“我这个练的是疾步,咱们河南这练的都是疾步。你像这个我缩身儿,全身要害都护住了。”[28]老人坐在凳子上时,比划刚才练的动作的精细点和要领。“你象那些手抻那么远的,空当太大了。他抻那么长,我一下子就进去了。”老人对河西的过步大架有些微言,这是历史造成的。因为老人在秉承袁洪亮拳法后,一直如回族教义修行般的练拳。“陈宪堂老爷子练的非常灵活,非常快。以前开斋节表演时,他在一个方桌上先是练练掂腿,接着练猴拳。最后一个猴子摘桃结束,就真摘住桃了。”[29]马孝亮老师年轻时经常看陈宪堂先生练功表演,所以他的回忆更是亲切。事实上,我们在采访河南岸的诸多疾步心意拳的传承者时,很多人说以前开斋节表演时练查拳的占一大部分,有表演对擒拿的,有的练板凳进枪,三节棍破枪等等。表演心意拳的比较少。这说明河南岸的心意拳比较保守,秉承古训“艺不轻玩,艺不轻传”。但是也因此为我们保留了古貌的练法和前辈的练功感觉,让人更深刻的体会到当时的场面。“我老了,你们想学啥我都教给你们。我会的多,陆合十三枪,三十六打七十二拿很多我都会。你们只要来学,不用拿啥东西我都教。”[30]老人在讲解他承传的东西的同时,也说出了以前学艺时跟老师学东西需要送礼品的。接着老人练了对付多人的打法技术,声音洪亮的说“咱这个拳好,你看我这个指的是你,打的是他。四面八方都能照顾到。”[31]虽然老人不如以前的爆发力和利索,但是从他娴熟的转身当中,我们依然能知晓年轻时的功夫。据老人说现在他自己每天依然练功1个小时。每天一早做完回族的礼拜,就去广场活动了。杨彦涛也是河南的疾步小架承传者,他的拳演练起来是干净利落,讲究实战和应用一体。他说:“咱这个拳和河西的不一样,河西的是大开大合,咱呢要求捆住劲后快打快收。讲究短、毒、快。不然用时就不灵了。”“练时要求前如瓦垄背如锅,这样才能合住劲。”[32]说着他做了一个背如锅的式子。并且在他演示进攻的技术时,真正做到了短、毒、快。尽管他跟着他堂哥杨国胜先生练过,可两个人的风格截然不同了。“我哥杨国胜是喜欢把玩陆合拳,他练拳要仔细玩味、深思其理。当然他和我的想法有点不同。我觉得练了就得能用。比如打法,我就跟我伯(杨世贤)学很多。当然在上海跟于化龙老师也学很长时间。”[33]杨国胜师伯比较淡泊于世,在师爷杨世贤的要求下他指点我练了河南疾步的四把捶和相关内容。和杨彦涛不同的是,他要求每一动都要灵活起来,并且严格按照前辈所传的谱诀进行。每练一个动作,都能相应的对上口诀。这点和现在的武术教法也是区别很大。前人讲究意传和神传,而今人的教学都是在规定尺度和规范教学用语。当然时代不同,也说不上孰是优劣。
练拳时配合练器械也是心意拳的一大特色。河西岸的多数练枪法体会劲力,练三节棍讲究三节的灵活。河南岸则练盘龙棍为主,来体会劲力和灵活身体。[34]马孝亮遵循的就是这种方法,“我四爷喜欢练盘龙棍。我练时也是。我练拳时,他说甩甩棍吧,盘盘中节。中节不活打人不妙。于是我每次活动开就练练棍,再练拳。四爷带我去马言才那录过捶谱。每把拳都按谱来。剪子股,厮杀屯身。前后左右不停势,纵横连环任意行。”马接着就演示他背的谱诀中的内容,也演练了盘龙棍。盘龙棍也叫大双节棍,和河西的三节棍相比,除少一节外,每节棍稍长,但是速度更快捷。也说明两岸的拳法是一个体系。如他所言,如果练棍时手中不拿棍,整个一个疾步小架的心意拳。这样也拳械一体的表现。“古谱上说,能要不是莫要停。啥意思?就是真正练功和实战起来,就是练错了,也不要犹豫和停下来。打人时更是如此。这样一来,练拳时形成连环一气的感觉。”[35]马老师对着拳谱,详细解说了如何在动中不停势的一气连环。尽管如此,从神态和动势上说,仍属疾步小架。要领无二。但是步法移动速度似乎更为快捷。并且在演练河南疾步四把捶套路时,也是如此。
通过和现有资料梳理的结果对比,河南疾步小架的口述历史下的技术体系基本保持一致。就其内容而言,更为详尽的丰富了当时的场景,弥补了所谓资料或正史的语焉不详或有争议的不足。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